近日,2025上海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交流会暨松江区中山科学仪器产业集群进校园活动在我校举行,在科学仪器设备创新研制成果展环节上,太阳集团官网教师研发的三项仪器设备参展。

杜赵群教授团队联合南通宏大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 CHES-FY 纺织材料触感风格测试仪,标志我国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长期以来,织物触感评价依赖主观手感,结果模糊、一致性差,制约高端纺织品研发与市场交易。团队依托东华纺织学科优势,探究人手感知织物的生理学与生物力学机理,创新提出仿人手多动作协同测试方法。该仪器秉持“单机单测、多指标同步获取”理念,精准模拟拉、压、捏、揉等触摸动作,通过测量织物物理性质,实现丰满度、硬挺度、粗糙度和松紧度等核心触感的精准量化,并牵头制定了织物触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行业标准FZ/T 01171-2023,提升了企业研发高品质风格纺织品的效率。目前,成果累计申请专利8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1项)及软著2项,发表论文26篇(SCI收录15 篇),培养9名硕博研究生。该成果提升我国纺织检测竞争力,推动触感评价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助力产业高端化升级,未来东华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覃小红教授团队研发的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装备,聚焦传统静电纺丝纤维细度不均、生产效率低、离散度高的瓶颈问题,破解该材料在防护、过滤、医疗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制约。团队以“理论创新-技术发明-装备集成” 路径推进,先创建微纳米纤维介质诱导拉伸理论奠定基础,再创新发明空间对称自由液面圆形喷头(生产效率较传统提升 500),最终建成年产 2000万平方米连续化生产线。该装备不仅解决量产难题,还将纤维直径离散度从50%以上降至15%以下,并突破自由液面静电纺丝国际技术瓶颈。目前,项目获30项授权发明专利并实现技术转化,斩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为国家战略领域提供关键材料支撑,确立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沈华副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纤维长度测量法——双端随机须丛光电法,其特征是采用双端随机须丛试样与CCD光电传感技术检测透光图像并计算纤维长度分布,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毛绒纤维检测领域。团队发明的测色法不需要昂贵的分光元器件,测色效果与国际一流仪器等价,并增加了对混色纤维至关重要的颜色变异性指标等。申请团队此前已推导出一整套关键理论,攻克纤维长度测试中消除纤维颜色和卷曲影响的关键技术,并研发出仪器制造所需的11项授权发明专利技术,成功研制出包括自动制样机在内的毛绒纤维长度检测成套设备。团队牵头制定毛绒纤维测长国家标准GBT 42486-2023 以及国家标准外文版W20191224,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纤维原料质量的科学检测水平,而且带动中国原创设备技术的快速成长。


